我的网络硬盘

一、试卷

1、中考题分类                                         4、期中期末月考

2、自主招生提前考试                                 5、培优试卷

3、竞赛试卷                                            6、小学

7、中考卷                                                8、教师职评、教坛新秀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二、公开

1、讲座稿:

(1)命题、解题、说题

初中数学题的编制方法

(2)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课例比较与研究

专题课的教学设计

(3)中小学数学衔接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中学教师谈小学数学

(4)几何画板讲义

(5)几何画板在教学中的应用

2、文档

3、几何画板课件

4、PPT课件

三、教案

1、初一                  2、初二                    3、初三

四、常用软件

1、几何画板5.06最强中文版

2、gif录制器(制作动画图片)

3、ZoomIt(屏幕书写)

4、搜狗拼音输入

5、photoshop_cs

6、会声会影X7

中考命题的理念

今年中考前,许多老师纷纷研究我的命题习惯、思路和理念,有人还整理出比较系统的一整套资料。企图从中猜题,结果都失望了。

命题,尤其是中考命题,我们往往有如下的命题理念。

1、送分到家;2、新颖;3、应用性;4、考查核心知识;5、考查能力;6、问题要有鲜活的背景;7、让搞题海战术的人占不了便宜;8、多年不考的核心知识必考。

继续阅读“中考命题的理念”

静中求动────浅谈运动思想

万物都是运动的,自然界的许多客观规律是通过运动方式显示出来的,运动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小至电子电荷,大至宇宙空间,所有运动的物体无一不可以看作点线面体的几何元素,所有的运动无一不可以看作几何图形的位置变化。所以用运动思想研究几何图形,用运动的方法讨论数学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然而使我们担忧的是现在的很多学生缺乏运动思想,在他们看来画在纸上的图形都是“死”的,都是一成不变的,解决问题时根本没想到对某些元素进行运动变化,结果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不了,一些变化规律无法显示出来,于是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一次在初三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继续阅读“静中求动────浅谈运动思想”

由一道中考题的解法引发的思考

福建省莆田市2008年初中毕业、升学数学试卷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如图:抛物线经过A(-3,0)、B(0,4)、C(4,0)三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已知AD = AB(D在线段AC上),有一动点P从点A沿线段A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同时另一个动点Q以某一速度从点B沿线段BC移动,经过t 秒的移动,线段PQ被BD垂直平分,求t的值;(第3小题略)

继续阅读“由一道中考题的解法引发的思考”

解题留余地───浅谈数学题的拓展与思考

解题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解完后不作任何思考,很快遗忘。另一种解题后有思考:本题的条件可以如何改造,结论可否拓展,图形可否改变,与以前的问题有何联系,解题方法带有哪些一般规律,等等。

两种不同的的习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后者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效益逐渐显露。我把解题后能进行思考的现象叫做“解题留余地”,留思考的空间,留拓展的余地。这个习惯很难养成,因为这需要很好的数学基础作支持。作为一名教师,这是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的体现。

我坚持着“解题留余地”。逐渐地,想到问题深入了,得到结论深刻了,看到现象全面了,我能想到而别人想不到的时候多了。我经常思考些什么呢?下面以具体问题为例,来一一说明。

一、得出一般性结论

继续阅读“解题留余地───浅谈数学题的拓展与思考”

计算器的使用与初中数学双基教学

一、前言

我国2001年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

由此可见,计算器进入初中数学课堂势在必行。以前,由于禁止学生使用计算器,结果加重了双基教学的任务,为了应付复杂的计算,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要进行大题量的操练。现在,计算器成了初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学生不仅仅摆脱了复杂的计算,而且改变了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效益大为提高。

本文谈谈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使计算器成为促进双基教学的工具。

继续阅读“计算器的使用与初中数学双基教学”

“一课二听”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一、引言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比较多,其中开设公开课和评课研讨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专家引领、同伴互动、个人反思和行为跟进”的行动教学模式备受关注,但由于实际教学中受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我们采用“一课二听”的教研活动形式,这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校本教研方式,即听好一位教师的课后,听课者(有专家参与)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一些细节问题上提出改正意见,由上课教师调整教学设计后再上一节同样内容的课,由此来切身体验课堂教学效益是怎样提高的。2006年5月24日,我们学校年轻的数学教师沈晔有幸成为这种形式教研活动的受益者。听课者是宁波大学数学教育研究博士、宁波市教育学院的老师、宁波市初中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下面用案例形式对本次活动进行回顾和反思。

继续阅读““一课二听”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引人入胜的SSA

在全等三角形教学时,常常会碰到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而满足这样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往往具备一些很重要的性质,如果不加以利用,就会使问题的解决发生一定困难。

我们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是不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但不能错误地认为满足这样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一定不全等。下面就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继续阅读“引人入胜的SSA”

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0年前写的论文,被我随手一扔,今天整理资料时找到了它。读着自己失而复得的文章,虽然稚嫩了一点,可不舍得扔掉。于是花了一些时间打印于此,以作纪念。

目前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是:依赖性强,希望继承小学的学习方法,套现成的公式、法则、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怎么做轻怎么想,幻想获得一种万能的方法,或想通过题海战术提高解题能力。结果事与愿违,往往收获甚少,导致解题方法单一,缺乏专研精神和创新思维,碰到陌生问题便束手无策。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以下方法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现介绍给大家,抛砖引玉,恳切希望得到同行指点。

继续阅读“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抛物线都相似

定义:如果两条形如y=ax^2+bx+c(a\ne0)的抛物线二次项系数相等,那么在不同坐标系中这两条抛物线称为相似抛物线。(坐标系的横、纵坐标轴的单位长度相等)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判定抛物线y=a_1x^2+b_1x+c_1(a_1\ne0)与抛物线y=a_2x^2+b_2x+c_2(a_2\ne0)是相似的。

事实上,函数y=f(x)的图象在坐标系中经过坐标变换\left\{\begin{matrix} x=kx{}'\\ y=ky{}' \end{matrix}\right.,可以得到一条和原图象相似的函数图象y^\prime=\frac{f(kx^\prime)}{k},于是我们把坐标变换\left\{\begin{matrix} x=kx{}'\\ y=ky{}' \end{matrix}\right.叫做相似变换或缩放变换。

继续阅读“抛物线都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