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数学难题集锦

在这里,我会陆续展示一些平时收集的难题,供大家参考。我的解答可能不是最好的,请你指点。这些题目也不一定是难题,也不一定很经典,只能说这些题是我较喜欢的,喜欢的原因是我很佩服命题者。说不定今天你看到的这篇文章,已经比上次新增了几题。

例1

如图所示,一长方形被分割成9个互不交叠的正方形,如果该长方形的长与宽为互质的非零自然数,那么此长方形的周长为                     

解:如图,设正方形6的边长为x,正方形7的边长为y,那么
正方形3的边长为x+y,
正方形2的边长为x+x+y=2x+y,
正方形9的边长为x-y,
正方形8的边长为y-(x-y)=2y-x,
正方形4的边长为(x+y)+y+(2y-x)=4y,
正方形1的边长为(2x+y)+x+(x-y)=4x,
正方形5的边长为(2y-x)+4y=6y-x或(2x+y)+4x-4y=6x-3y,
∴6y-x=6x-3y,y=\frac{7}{9}x,
∴长方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x+y)+4x=6x+y=\frac{61}{9}x,4x+6y-x=3x+6y=\frac{23}{3}x,
为了使\frac{61}{9}x和\frac{23}{3}x互质,只能取x=9,这时边长为61和69,周长为260。

 

  例2

已知有一组邻边长为a,b的长方形两个,利用这两个长方形画出长为\sqrt{2a^2+2b^2}的线段。若已知的是边长分别为a,b的两正方形呢?

解:见下图。

 例3

如图,正方形ABCD,△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FA=90°,EC的中点是G,求证:GF=GB,GF⊥GB。

 

证明:如图,取AE、AC的中点H、I,则易证△FHG≌△GIB,所以GF=GB。证明GF⊥GB时,只要找到直线FH和GI的交点即可。

例4

如图,一直线交y轴于A,交x轴于B,交双曲线于C、D,求证:AC=BD。

证明:如图,作矩形OEDN及矩形OFCA,DE和CF交于G,那么有

矩形CMEG的面积=矩形DNFG的面积,即有DG×GF=CG×GE,

也即\frac{DG}{GE}=\frac{CG}{GF},这就说明AB∥EF,

所以四边形AEFC和四边形DEFB均为平行四边形,∴AC=EF=DB。

我们还可以将本题进行拓展,直线MC、直线ND、x轴、y轴围成一个矩形,这个矩形的一条对角线(即MN)平行于AB,另一条对角线必过点G。

例5

如图,点D是锐角△ABC的费马点,∠ABC=60°,AD=3,DC=4,求BD的长。

 

解:将黄色三角形绕A逆时针旋转60°至黄色位置,绿色也转60°至绿色位置,
所以AB’∥BC,AD’∥BD,B”C∥AB,D”C∥BD,
于是AB’:BC=AE:BE=AD’:BD,AB:B”C=BF:FC=BD:D”C,
即3:BD=BD:4,∴BD=2\sqrt{3}

后来有一位同事解得较为简单:

如图,延长AD和BD,交△ABC的外接圆于E、F,则∠DEC=∠ABC=60°,∠EDC=60°,∴△DEC为正三角形,∵∠FDC=∠DCE=60°,∴BF∥EC,∴∠F=∠FBE,∵∠BDE=∠CDF=60°,∴黄色三角形全等,设BD=FD=x,由相交弦定理知x^2=3\times4,∴BD=2\sqrt{3}

又后来我的徒弟说:这么简单的题,还需这么麻烦的方法?只要证明△ABD∽△BCD即可。

晕!我怎么了?原来,以前类似的图形是旋转的,这次掉进阴沟里了。

例6

如图,直角梯形纸片ABCD,AD⊥AB,AB=6,AD=CD=3,点E、F分别在线段AB、AD上,将△AEF沿EF翻折,点A落在P处。求PD的最小值。

解:先固定E点不动,则可知PE的长度不变(不论F点如何移动),所以P在以E为圆心AE为半径的弧上。这时当且仅当D,P,E三点共线时,DP最小。

设AE=x,DP=y,∵DP=DE-PE,∴y=\sqrt{9+x^2}-x

变形得y=\frac{1}{\sqrt{9+x^2}+x}

可见,当x越大时y就越小,∵x最大值是6,∴DP最小值是3\sqrt{5}-6

例7

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点M在AC上,∠1=∠2,∠3=∠4,求证:M是AC的中点。

证明:∵∠1=∠ACD=∠2,∠3=∠ACB=∠4,∴△BMC∽△CMD,∴MC^2=BM{\times}MD,不难证明∠DMA=∠BMA,∠DAM=∠ABM,∴△ABM∽△DAM,∴AM^2=BM{\times}MD,∴M是AC的中点。

反思:

是不是任意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取AC中点M就会出现∠1=∠2,∠3=∠4?回答是否定是。这个图怎样画得?我的方法是:先画△ABC,再取中点M,连BM得∠2,作∠1使∠1=∠2得D点,即成。

于是就得到一个副产品:由上述作图可以证明∠3=∠4。但我没有深入思考如何证明。

例8

如图,点A在反比例函数\frac{\sqrt{3}}{x}的图象上,点B在反比例函数\frac{k}{x}的图象上,∠AOB=Rt∠,OA=2,OB=4,求k的值。

解:如图,过A,B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C,则△AOD∽△OBC,所以△AOD的面积:△OBC的面积=1:4,因为△AOD的面积=\frac{\sqrt{3}}{2},∴△OBC的面积=2\sqrt{3},∴k=-4\sqrt{3}.

 

例9

如图,等腰直角△ABC中,∠ACB=90°,D在三角形内,∠DCB=∠DBC=15°,求∠CAD的度数。

解:如图,沿CD将△CDB翻折B与E重合,连EC,易证△ACE是正三角形。又因为△ACD≌△AED,所以∠CAD=30°.

例10

已知任意△ABC及三角形外一点P,过P点画一条直线,使这条直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如果你和我一样以前从未见过这题,恐怕很难想到用相似旋转变换来解决它。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不可思议的几何妙招:

取AB的中点D,将△PBD绕点B进行相似旋转变换,得到△CBD’,过P作AB的平行线交D’B的延长线于E,过P、E、D’三点作圆,交BC于F,直线PF即为所求。

作为一个数学爱好者,看到论坛里这样精彩的讨论,怎能不心潮涌动、跃跃欲试呢?可惜我没能拥有这精彩的创造,但我又怎能失去一份解读它的荣耀?

如下图,让我们反过来分析,既然△GBF是△ABC面积的一半,可见它与△DBC等面积。去除公共部分不考虑,则△GDF与△CDF等面积,可见两个三角形同底等高,故GC∥DF。看来只要GC∥DF成立,证明便可完成。

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平行呢?试想,既然用到相似,当然用比例来证,就是说如果BD:BG=BF:BC成立,平行也就成立了。

看下图进一步我们的探究。

比例源于相似,我们肯定要研究两个黄色的相似三角形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比例式:BD:BD’=BP:BC。

观察比较一下我们需要的比例式可以发现什么?——两个比例式的外项是相同的!这就是说只要证到两个比例式中的内项积相等,即:BG·BF=BD’·BP,便大功告成!显然这个等积式是由比例式BG:BP=BD’:BF变来的,那这个比例式又该从何处来呢?

不难发现,它可由两个红色的三角形相似得来。换句话说只要你能证明红色三角形相似,你就可以揭晓谜底!

当我们看清了红色三角形为什么相似之后,我们才明白了那条平行线的精彩!那个圆的绝妙!!我们更看清了作图者的智慧,也更加领略到了数学世界的秀丽风光!

例11

一辆小车的前胎能跑500千米,后胎能跑300千米,问:在跑多少千米时换轮胎的行驶路程最长?

解:

方法一:设跑了x千米换轮胎,为使路程最长只要换了轮胎以后轮胎同时磨损完毕。又设汽车每个轮胎总磨损量为单位1。则有(1-\frac{x}{500})\div\frac{1}{300}=(1-\frac{x}{300})\div\frac{1}{500},或1-\frac{x}{500}=\frac{x}{300}(两种方程含义不一样的,后一个方程要考虑到换轮胎前后的路程一样长,这是没有得到证明的),解得:x=187.5.

方法二:与方法一设一样的元,则得方程\frac{500-x}{500}\times{300}=\frac{300-x}{300}\times{500},解得:x=187.5.

方法三:用小学的方法。设每一个轮胎总磨损量为单位1,那么不管换不换轮胎,前、后各一个轮胎跑1千米的磨损量为\frac{1}{500}+\frac{1}{300},而前、后各一个轮胎总磨损量为单位2,所以一共可以跑2\div(\frac{1}{500}+\frac{1}{300})=375(千米),又换轮胎时已经开的路程为全程的一半(这是没有得到证明的),所以375÷2=187.5。有些人直接列式是:1\div(\frac{1}{500}+\frac{1}{300})=187.5(千米)。我始终不理解。

方法四:设每一个轮胎总磨损量为单位1,那么不管换不换轮胎,前、后各二个轮胎跑1千米的磨损量为\frac{2}{500}+\frac{2}{300},所以4个轮胎一共可以跑4\div(\frac{2}{500}+\frac{2}{300})=375(千米),下面用“鸡兔同笼”来解。

假设375千米的行程都不换轮胎,则后轮多磨损了\frac{375}{300}-1,每1千米后轮换成前轮,可以少磨损\frac{1}{300}-\frac{1}{500}

(\frac{375}{300}-1)\div(\frac{1}{300}-\frac{1}{500})=187.5(千米)。

例12

如图,P是矩形ABCD外一点,∠BPD=90°,连结AP、CP,求证:∠1=∠2.

解法1:连结AC、BD交于O,连PO。那么PO=\frac{1}{2}BD=\frac{1}{2}AC,∴∠APC=90°,∴∠1=∠2.

解法2:作矩形的外接圆,因为∠BPD=90°,所以P在圆上,∴∠1=∠2.

例13

如图,矩形OABC中,点B(4,3),A、C在坐标轴上,双曲线y=\frac{k}{x},交AB于D交BC于E,沿DE折叠,B落在x轴上一点F。求k的值。

解:容易求得AD=\frac{k}{4}CE=\frac{k}{3}

DF=DB=3-\frac{k}{4}EF=EB=4-\frac{k}{3}.

为了列出方程,我们作EH⊥x轴于H,构造△EHF∽△FAD,∴\frac{EH}{FA}=\frac{EF}{FD},即\frac{3}{\sqrt{(3-\frac{k}{4})^2-(\frac{k}{4})^2}}=\frac{4-\frac{k}{3}}{3-\frac{k}{4}},运气不错,右边可以约简成\frac{4}{3},最后解出k=\frac{21}{8}.

例1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D与坐标轴分别相交于A(-\sqrt{3},0)B(\sqrt{3},0),C(0,3)三点,E为优弧AB上一动点(不与A,B,C三点重合),EN⊥x轴于点N,M为半径DE的中点,连接MN,当∠DMN=45°时,求E点的坐标。

解:作DH⊥EN于H,连接MH。容易计算圆的半径为2,则MH=DM=EM=1,HN=OD=1,∠MEN=∠MHE=2∠MNH=30°。因为DE=2,所以DH=1,EH=\sqrt{3},∴E(1,1+\sqrt{3}),另一点是E(-1,1+\sqrt{3})。

例15

已知a、b、c满足a^2+b^2+c^2=9,求(a-b)^2+(b-c)^2+(c-a)^2的最大值。

解:(a-b)^2+(b-c)^2+(a-c)^2 =a^2-2ab+b^2+b^2-2bc+c^2+a^2-2ac+c^2

=18-(2ab+2bc+2ac)=27-(a^2+b^2+c^2)-(2ab+2bc+2ac) =27-(a^2+b^2+c^2+2ab+2bc+2ac)=27-(a+b+c)^2

要取得最大值,只要(a+b+c)^2=0 就可以了。(如:a=0,b=-c)
所以这个最大值是27。

例16

如图,AB是\bigodot{O}的直径,CB切\bigodot{O}于B,CB=AB,CO交\bigodot{O}于E,直线AE交CB于D。求证:CE=DB。

解法1:连EB,由△CDE∽△CEB得,\frac{CE}{CB}=\frac{ED}{EB},由△DEB∽△DBA得,\frac{DB}{AB}=\frac{ED}{EB},又CB=AB,所以CE=DB。

解法2:延长EO交\bigodot{O}于F,连BF,

由△CEB∽△CBF得,\frac{CE}{CB}=\frac{CB}{CF}

CB^2=CE\times{CF}=CE\times(CE+EF)=CE\times(CE+CB)=CE^2+CE\times{CB}

由△CDE∽△CEB得,\frac{CE}{CB}=\frac{CD}{CE}

CE^2=CD\times{CB}

CB^2=CD\times{CB}+CE\times{CB}=CB\times(CD+CE)

即CB=CD+CE,∴CE=DB。

解法3:在AE上取一点F,使BF=BD,易证∠CBE=∠FAB,∠BEC=∠AFB,又CB=AB,∴△AFB≌△BEC,∴BF=CE,即CE=DB。

例17

计算\frac{1}{1\times3}+\frac{2^2}{3\times5}+\frac{3^2}{5\times7}+\cdots\cdots+\frac{1004^2}{2007\times2009}.

解:因为分子乘以4均比分母大1,

所以原式=\frac{1}{4}(1+\frac{1}{1\times3}+1+\frac{1}{3\times5}+1+\frac{1}{5\times7}+\cdots\cdots+1+\frac{1}{2007\times2009})

=\frac{1}{4}[1004+\frac{1}{2}(1-\frac{1}{2009})]=251\frac{251}{2009}.

例18

如图,半圆直径AB=2,CD⊥AB于D,CD=2,CB交半圆于E,AE交CD于H,求OH+HD。

解:设OD=x,则AD=1+x,DB=1-x,由△AHD∽△CBD得:

HD=\frac{1-x^2}{2}HO=\frac{1+x^2}{2}

所以OH+HD=1.

《经典数学难题集锦》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