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这样的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效。
某些学校某些老师,不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而是“二节新课一节上,没有学过先要考,个个来做竞赛题,学生都把神仙当”。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许多好学生就这样厌学了,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这种效应还波及到父母。大多数教师没有这样离谱,但还是有人对学生认知规律把握不准,教学难度、广度、深度、梯度模糊不清,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选择有误,课堂结构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学习困难。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能转换角色,常常想一个问题:“我要是作为学生,听自己的课,哪里会有困难?”那么他一定是个好教师。
可以这样说,我的成功离不开这个想法。我读初一的时候,数学老师上课上得我云里雾里,为什么要学有理数?为什么要叫有理数?为什么要这样算有理数?种种困惑使我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我当老师的第一个承诺是:“我绝不做我初一的数学老师。” 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1、讲授概念通俗易懂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他们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完善,抽象思维还有待于继续发展,抽象程度还不能太高。所以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图形、图象、类比、举例、枚举、特殊到一般等方法进行教学,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初中阶段提倡轻概念重能力的原因。
例如:
(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本课可以用类比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先画出如下表格(右边的内容暂不列出)进行复习:
名称 | 三角形的外接圆 | 三角形的内切圆 |
---|---|---|
定义 | 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 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
圆心的名称 | 外心 | 内心 |
圆心的产生 | 两边中垂线的交点 | 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
性质 | 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 | 内心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相等 |
然后用类比的方法逐条添加表格右边的内容。
(2)一次函数的图象
传统的引入是描点法,这样总有一些学生在作业里也用描点法。而且许多老师主张讲授完备性和纯粹性。我的方法是:
师:如图的直线上的任意一点(x,y),x、y满足什么关系?
生:y=2x
师:对!这就是它的解析式。如果直线向上平移1个单位后x、y又满足什么关系?
生:y=2x+1
师:这是平移后的解析式。由此可见,直线的解析式都是一次函数,反之也然。
(3)勾股定理的引入
先让学生依次计算如图网格中绿色、蓝色、黄色正方形的面积。
绿色正方形面积= (2+2)^2-4\times\frac{1}{2}\times2\times2;
蓝色正方形面积= (3+4)^2-4\times\frac{1}{2}\times3\times4;
黄色正方形面积= (1+3)^2-4\times\frac{1}{2}\times1\times3。
如图设灰色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请学生利用上述计算方法推导出a、b、c的关系。
结果是:c^2= (a+b)^2-4\times\frac{1}{2}\times{a}\times{b}。
(4)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变换
剪“双喜”引入“轴对称图形”。纸张对折,中间放入复写纸,画一个图形后展开,由此引入“轴对称变换”。这两个概念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图形,后者是两个图形。
2、教学方法因材而异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规定了教学参与者在教学任务中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角色的具体任务。教学方法有发现(探索)式、启发式、灌输式、自学指导法、尝试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成功体验法等。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框架。 教学过程是分阶段的,在每个教学阶段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阶段是相互联系的,他们的排列顺序都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教师在各教学阶段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也有着内在联系的,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这就是教学模式。
我们不谈深奥的理论,也不分什么“式”、什么“法”。到底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干脆统称为“教学策略”吧。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因学生、教材而异,不能说哪一种更好,优秀的教师就善于选择合理的教法,一堂课中会用多种教法。
- 如有理数加法法则、幂的运算法则、全等三角形判定等可以用发现式教学
- 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可以用启发式教学
- 三角函数、概率的意义、点的坐标等可以用灌输式教学
3、课堂练习多花时间
一节课中,新课、例题、练习时间之比通常为1∶1∶2,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教师的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参与的时间、形式、要求、实效是必须及时考虑的问题。 学生课堂练习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多展示学生问题比讲“怎么做”好得多。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量,督促未及时参与的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以个别练习为主,小组交流为辅。不要以为“合作交流”是“新理念”,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不要作秀,不要流于形式。
4、解题方法思想领先
解题的策略要引导,数学思想要渗透、数学方法要多介绍。策略、思想、方法三者的关系如何?我认为数学思想指导下产生数学方法,而解题策略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统称。
关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关系,钟善基教授有过精辟的论述: 数学思想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结晶核。它将会把大量的有助于数学思想发展的素材吸附在它的周围,大大地加速概括的进程,并增强对材料的理解。因此可以把数学思想看成是一个对数学素材具强烈吸引力的“洞”。另一方面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会积极开展新的探索活动,发现或创造出使用该思想的新例证、新方法,产生广泛的迁移。因此数学思想又可以看作一个“源”,大量的课题、方法和技巧,都可以从源中涌出。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还处在模仿阶段,要求他们自己归纳出方法和思想是不切实际的。他们只有依靠教师的帮助,逐渐建立起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增加对数学策略的理解。下面举例说明。
- 在网格里画相似三角形要先计算还是先画图?这就是解题策略。一部分人是先画三角形,看看像不像;一部分人是先画三角形,再验证边长是否成比例;少数策略较好的人是先计算将已有的三角形边长乘以\sqrt{2}、2、\sqrt{5}、\sqrt{10}等,这正是我们教师要引导的。
- 解决几何问题时要顺想思维还是逆向思维?这就是思考方法。有些几何题要顺着想,称为顺想思维,即从已知条件出发考虑问题的方法。有些几何题要倒着想,称为逆向思维,即从结论出发考虑如何解决。还有些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这个问题我会在专题文章里详述。
- 几何中求线段的取值范围要画图,可以用“极端原理”来解决,这就是解题方法。
- 5个数中选3个有几种选法要从反面考虑问题。
- 几何中的计数问题可以从数的规律入手,也可以从形的规律入手……,这既是策略也是方法。
-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对称点的坐标,平移后像的坐标,平行线段的中点坐标等的坐标计算用画图的方法可以避免许多错误。如果一下子要学生记住规律和公式,恐怕一些学生会遇到困难。
- 有些问题还需考虑动手实验。另外还有列表、枚举、算式等都是我们常常选用的解题策略。
- 至于数学思想,以转化思想最为重要,要多渗透。
5、教师多讲未必好事
反对教师多讲,提倡少讲、精讲是人人皆知的理念,但能做到的教师不多。许多教师“好心”地给学生多讲一点,哪怕是学生在做题时也不放过,但收效甚少。我认为教师该讲的讲,该放的放,有些可以先讲后做,有些可以先做后讲,有些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不要讲了。滔滔不绝的讲解很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厌烦,好的同学他一讲就懂了;中等同学虽然讲了还不太理解,但多讲未必能记住;差的同学再讲也不懂。学生是做会的,而不是听会的。我曾经尝试着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提几个问题就做练习,效果一点没有比教师讲授形式差,学生自学的科目有:
- 七上2.8《计算器的使用》
- 七上3.3《立方根》、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开方》
- 七上4.3《代数式的值》
- 七上6.4《扇形统计图》
- 八上1.4《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 八上2.1《等腰三角形》
- 八上3.1《认识直棱柱》
- 八上6.3《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
- 八下4.2《证明》
- 八下5.2《平行四边形》
- 九上3.1《圆》
- 九上4.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2》
- 九下1.2《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2》
- 九下1.3《解直角三角形3》
- 九下2.3《概率的简单应用》
6、看书预习不利教学
有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复习和预习,我个人认为复习要的,预习就要分析一下利弊得失了。有些课带有探索性和研究性,教师要设置一些悬念,如果学生预习了课文的内容,探索、研究、悬念就无从入手了。而且有些课为了需要,上课时不让学生翻阅课本。对于老师的提问,有些学生习惯于从书里找答案,他们懒于思考,不善分析,这对培养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7、听懂会做两码事情
我常常纳闷,为什么我讲得这样生动,学生听得如此专心,作业也会做了,都听明白了,可是考试就是不行。究其原因是作业不是独立完成,概念没有真正理解,方法没有牢固掌握。
下面摘录一位科学老师对“听懂而不会做”的现象分析,相当精辟。
日常教学中,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我已经告诉他多少遍了,可是他就是听不进去,一错再错,真是不可救药 ”在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不见效果后,有的老师干脆放弃了对“这些一错再错的学生”的辅导与帮助。
也有老师这样说:“每次上完课后,我都要问这些学生听懂没有,他们都说听懂了。可是一做练习题,他们就束手无策。哎,我真没办法教他们了。” 看看说这些话的老师,个个都辛苦得很。教初三毕业班的责任重,压力大呀!他们整天在忙着批改作业,忙着精心备课,忙着如何把知识讲清楚,忙着精选习题出考卷,忙得不可开交。
说这些老师不负责,真是冤枉他们。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听懂而不会做”,“说了一遍又一遍,仍然一错再错”的现象出现呢?
其实,这些老师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精华───“高营养”的知识。然而,学生没有吸收这些营养的“根”───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就必须在促使学生“根”的发育与生长上做文章,即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作研究。
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方法,想一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有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教师是否在学习方法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 在现实中,一些老师乐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一切问题都先帮学生解决,不用学生动脑思考。他们习惯于让学生把板书记下来,然后叫学生去死记硬背!这好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样,有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些原料(就当是老师上课讲的知识),有了叶绿体(就比作是学生的大脑),可是,没有光(反应的条件───比作是学习的能力与学习方法),光合作用也是反应不起来啊! 怎样来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在于老师是否给学生“光”,也就是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
8、螺旋上升反复记忆
既然学生的理解、记忆符合一定规律,我们教师就要给足理解、记忆的时间,要反复,要螺旋上升,要时常帮学生回忆知识。学几何时做做代数,学代数时做做几何,学二次函数时做做一次函数。
一位学生在论坛里请教数学问题: 我觉得有些压轴题在课上听懂了,过几天重新做又不会了,老师说是练少了,但是我觉得每天完成了那么多作业之后也就没有时间来看这些题了,而且准备个错题本也很不实际,因为完成那么多作业还来不及呢!请教大侠有什么好方法?
一位大侠回复道: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现在想想,感觉是因为自己本来没做过这些题,老师讲了他的解题思路,当时听懂了,可是那个思路自己总是不经常想到或者就不会那么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吧。 还有就是大脑每天接受到的信息量太多,遗忘很多信息也是自然,常常是学过的东西就忘了或者过段时间不看就忘了,不是有个记忆曲线吗,所以我建议老师讲完的题你可以当天晚上抽出5分钟时间(5分钟总是有的吧,上厕所看也行)看一遍,回忆一下解题思路,然后隔两三天再看一遍,一周后再看一遍,应该就记住拉。
黄老师:经典啊!1、“多展示学生问题比讲“怎么做”好得多”我在做了;2、老师是否给学生“光”,也就是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至于预习还让我懂得要辩证去看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