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瑄的《数学课》

我不知道王晶晶是谁,但她的文章写出了我想说的话。我认识郑瑄时,她还在衢州工作,第一次看到郑瑄,我就被她可爱的语言、丰富的班主任经验、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人羡慕的多才多艺和扎实的数学功底所深深折服。那时候就一个想法:哦,中国有这样优秀的数学老师,数学老师中有这样的美女!

我也拜读了《数学课》,不但被优美的句子所吸引,更被智慧的数学思考所倾倒。如果你听过郑老师的课,一定会和我有同感:文如其人。请观看视频:

[youku id=”XMTY5MjIwOTQ0″]

请看转载的原文。

家人带回一本书,放在桌上。《数学课》,郑瑄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不认识郑瑄,但我听说过她,是我市一位很有名的中学教师,享受正教授级待遇。我这人以前数学不好,看见“数学课”这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躲之不及,但是我愿意看看作者简介。

因为这一点点“愿意”,使我拿起这本书。结果我从头至尾翻阅了一遍,连晚饭都顾不上吃。

坦白地说,我很受触动,很感动,很惭愧。我从来不知道,在充斥抽象、理性以至枯燥的数学世界里,一个数学教师的精神世界可以如此丰富,一堂数学课可以如此活泼灵动。在作者简介里,没写什么荣誉获奖,“教学格言:心诚,色温,气和,词婉”,“人生理想:有一份挚爱热衷的工作,有一把淡如雏菊的好心情”。在自序里,作者写自己因病卧床,“于我而言,正是‘偷得浮生几月闲’。当然,这只能自嘲地聊以自慰。不过,营造乐观、通达、积极的心态,绝对是富有智慧的行为”。

在郑瑄眼里,数学课不是由生硬的数字和线条构成,她写“有效教学的要素”,竟是从李叔同大师说起;谈教学立意,竟从中国画的“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入手;她借班上课,学生说“会配合您上好课”,作者竟然“心疼”,“你们千万不要有配合老师的念头,老师不是来这儿演出和作秀的”;她去山乡送教,看到师生济济一堂地等着,“我很惶恐并且感动着”;和山乡教师交流,“我有些拘谨,我唯恐我的从城市到来的身份会造成同仁们潜意识中的隔膜,更担心我有否给大家带去压力”;她对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讲话,“其实,一场中考在人生漫漫长路中,特别是同学们长大以后回过头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事”,“只有放下才能向上”。

我从不迷信教师的职称、荣誉,我一直以为,对一名教师最确切的评价应来自于她的学生,如果学生喜欢,“亲其师,信其道”,那就一切OK,否则一切免谈。但是我承认,郑瑄有她的过人之处,仅仅在文字里,我已经可以确定她是个少见的好老师。在这样的老师眼里,无论教数学、语文还是体育,都只是探索人生和世界奥秘的一种载体,考分绝不是目的。但恰恰是他们所教的学生,肯定会考得不错,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这种因教师而激发的对真善美的探究热忱,也许将长久伴随学生。也许这该是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最有分量的分界线。

近年来,舆论一直在提倡“教育家办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常在想:我们离教育家到底有多远?若论教学水平、管理能力,我们现在的名优校长、教师也许已经胜过前辈教育家,那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我想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一生研究了三千七百多名学生,他给每个学生写了观察日记,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二十五年中七十八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我们能吗?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即使对于公然称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教师,只要有才华,他照样留用;遇到校役对他行礼,必脱帽回礼。我们能吗?冯友兰先生曾感慨:“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一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依我的经验,兼容并包并不算太难,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春风化雨是从教育者本人的精神境界发出来的作用。”

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呢?倾心倾情于教育事业,有丰富广博的文化底蕴,宽厚温润的开阔胸襟,不改初衷的平民心态,能站得很高,去深切关怀学生的一生发展,能低低地俯下身去,与每一位师生真诚相待。我们能吗?

我们已经不乏精妙到无懈可击的讲课,我们已经有能力让一所拥有成千上万学生的学校运作自如,接下来,我们是否该走向这种境界,在学生、家长、教师都以为辛苦异常的学生时代,在多少人被分数排名、升学竞争压得抬不起头的时候,能像郑瑄这样勇敢又谦卑,朝着那个境界努力?这是一种稀缺的精神,却是教育最本真的要求呵。

作为她的同行,我实在该向她学习。这本《数学课》,值得拜读。

《读郑瑄的《数学课》》有2个想法

  1. 在学校时因为某些原因从老师手里拿到了郑瑄老师书的原稿的复印件看,一下子就被折服了!
    郑老师真的是数学老师里文学功底最好的,坐校车时我们也会跟她开玩笑说让她去语文组上课好了~~~
    让她代音乐美术课也绝对没问题~~~超级厉害~~~
    然后就是郑老师说话永远都是很柔的语气,很亲切,不管是对哪班的学生都这样~~~
    于是校车上我们都很自觉地为她留下专属座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