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很独特,我们教师根本想不到,事后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啊,还有这种想法?”、“原来是这样想的,怪不得做不出”、“嘿!这个我倒没想到”。

长期来,我经常与学生交流(主要在上课中),交流的方式是对话,我喜欢问“你是怎样想的”?而不是问:你是怎样做的,收获颇丰。逐渐,我可以做到事先预见学生的想法,猜测学生做题时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有几种做法、所占的比例是多少。使我能较好的把握教学的对象、难度、梯度,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控制教学局面。并能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其它教学领域中,如命题、编题、解题、论文、说课等。

1、听课时的思维

教师讲课时切忌自己讲自己的,而不关注学生听课情况。事实上,这样的老师太多了。我在讲课时,总是会关注学生中哪些人在专心听讲,多少人没有理解,他们有些什么样的想法。举例如下:

  • 对于不专心的学生,我经常提这样的问题,“请你重复我刚才讲的最后一句话”,“请你回答刚才提的问题”,等。
  • 想证实讲解的内容有多少人听明白了,我的做法是再做一道完全类似的题。结果常常是意想不到的,有许多人没听明白!这时候我的想法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真笨”!而是马上改变讲解的方法,或者反思:“可能问题太难了”。
  • 教了有理数加法后,老师讲例题(-3)+(+5)等。完了以后关注一下学生的想法,他们做有理数的加法时有没有自己的方法?减法也如此。学生确实有独特的想法:“+5中拿出+3和-3抵消,所以结果是2”,可以说,到后来学生中能记住运算法则的人寥寥无几,但运算却做得很好。
  • 我讲完用函数图象解决问题的题目(题目本身不涉及到图象,学生都没有想到用图象解决,所以都不会做),问:“听完我的讲解,你的想法是什么”?但是好多学生居然说不出:“我体会到了画图的重要性”或“解决函数问题重在画图”之类的话。你以为自己讲得这样动情,学生应该有很深刻的体会了,但事实上未必!

2、解题时的思维

课堂练习中、作业中、考试中学生的想法形形色色,有些很值得关注。如他怎么会想到的?他怎么会卡住的?他怎么会做得这么快?他怎么会做得这么繁?很多老师在学生做完后会问:“你是怎样做的”?我却问:“你是怎样想的”?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长期以来,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学生自己也就不清楚自己的想法了。举例如下:

  • 有这么一道例题:如图,∠1=40°,∠2=140°,请说明a//b。待学生做完后,我发现,一部分人的想法是:要说明a//b,靠什么来说明呢?多数人的想法是:已知∠1=40°,∠2=140°,有什么用呢?我在学生那里喜欢把前者叫做倒想,后者叫做顺想。结果是顺想者失败居多,倒想者成功居多。

  • 有一道画相似三角形的题:如图,在1×2的正方形网格里,已经画出了一个三角形,请你在个2×5的正方形网格里,以小正方形的顶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各画一个三角形,使所画的三角形与已经画出的三角形相似但彼此不全等。
  • 在学生做题时,我发现学生有以下几种想法:其一,随便画三角形,看看像不像;其二,画出有点像的三角形,然后检验是不是相似;其三,先算出要画三角形的边长,后按边长画三角形。
    三种想法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两种很难画全四种三角形,第三种画全的多。第三种人先求出原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1,\sqrt{2}\sqrt{5},然后分别将每条边长乘以\sqrt{2},2,\sqrt{5}

3、自行阅读中的思维

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我却为他们想到了。我经常将有些单元的教学交给学生自行阅读,即自学,时后我要学生提问哪里没有看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但也会遗漏许多问题,我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发现他们关注了什么问题,疏漏了什么问题,对我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这是一节九上2.3概率的简单应用,主要是两个例题,例1关于中奖率,例2关于生命表。我先让学生自行阅读,看完后叫他们提出自己看不懂的问题。
学生1:“一个开奖单位”中的“单位”是什么意思?(有另外学生回答,很快解决)
学生2:31岁的人活到62岁的概率为什么是P=\frac{l_{62}}{l_{31}}?(我让没问题的学生回答,说不清楚)
学生再也提不出问题了。我就问:61岁的人当年死亡概率为什么是P=\frac{d_{61}}{l_{61}},而不是P=\frac{d_{61}}{{l_{61}}+{d_{61}}}?

最后只有5个学生能讲得清楚。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其实思维太肤浅,发现不了问题,所以我只好代替学生发现他们自己难以发现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做,学生阅读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2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